错误的方法之一:
把模仿发音的过程中,引入发音器官的动作。
自然的学习语言,比如母语,是先听到声音,然后模仿这个声音,对于大一点的人,还会自己去倾听自己的声音,然后听到自己的发音不正确,再听再纠正。
但是如果把发音器官的动作引入到语言学中,在模仿发音的过程中,就会刻意的去注意自己的发音器官,反而忽视了听到的声音跟自己所发出的声音,因此,模仿到位一个发音可能就需要很长的时间。
而有的时候可能还需要把听到的声音用音标或者字母标注出来,在心里分辨听到的声音音标跟文字怎样写,最后把文字或者音标读出来,这样,学发音就更慢了。
错误的方法之二:
每个人的母语的水平都是一流的,可外语却很吃力。
有的人把他归功于没有环境,但问题不在环境。
在未上学的过程中,所学的语言是只有声音的语言。
生活中的情况被赋予了声音的代号,比如“shu3biao1”就是电脑上的那个东西。
人们还不知道文字。
这种语言是建立在“意思——声音”之间的关系的。
听到声音,就能立刻明白意思(声音——意思),而想到什么想说的,就立刻发出声音(意思——声音)。
大部分语言的文字只是声音形象化,只要已经懂这个语言了,学会朗读文字的方法,只需要把文字去读出来,就能明白意思。只要记住写法,把相应发音的文字写出来,也就会了写。后期的文字跟语言是紧密相关的,但是后期语言文字的学习基础是建立在前期的。
但是在外语学习的过程中,人们忘记了“声音——意思”这一阶段的学习。
从文字学习直接入手。
首先听到声音的时候,不能立即从“声音了解意思”必须想想听到的声音,单词是什么。然后才能明白听到的是什么意思。因此听力很慢。
那么在说话的时候,脑子里也是不能直接发出声音,必须要想想是什么单词。所以说得也慢。
阅读起来更慢。
比如在母语过程中,看到“はな”,就会立即想起那些漂亮的花儿。但是刚学语言没多久的人看到はな,想到的是“花”这个字,或者这个发音,不能直接想到那些漂亮的花。因此阅读的速度就要比母语慢很多了。
而写作起来没有这个语言的声音语言基础,得去死记硬背才能写出文章来。
所以在外语学习中,听得慢,说得慢,读得慢,写得慢。
错误的方法之三:
对于语法的错误概念。
每个语言都有一定的说话习惯。比如说“这是xx”,日语说“これはxx”
对于学语言的人来说,如果你学不会“这是xx”,“これはxx”那么,你要给人表达这个意思的时候,你就不会说,别人也听不懂。但当你学会了这种表达方式以后,自然就会说了。
而语法,却偏偏要在思想中多一层,在自己想好自己要说的话以后,还得确定一下语法对不对?
这样完全是在化蛇添足,因为会了就能说出来,不会了就根本说不出来。如果再去但另的确定一下语法是否正确,那样在说话之前就会想很长时间。有的时候连说都不敢说。
而“语法”这个词也有些死板,好像永远不变的就得那样说。
但说话的时候,并不是这样,有的时候为了时髦,比如说“这只狗狗かわいい”,这种中文加日语的表达方式,也许有的人还会觉得不符合语法不敢说。但是语言的目的就是为了表达意思,任何时间都有新的表达方式产生。我们姑且不如改个叫法“表达方式”或者“说话习惯”。不要用“语法”这个词了。
2010.7日语新二级【N2全程班】>>>
2010日语入门至中级【0-N2寒假班】>>>